經絡檢測系統的發展
經絡儀自動判讀 過去,現在,未來 經絡檢測最早在1949年開發完成,70多年來被許多中醫愛好者使用。 早期的經絡儀,透過量測皮膚穴位點的電阻信號,來分析經絡的狀態。由於量測經絡時必須在皮膚上通過電流,所以量測者的皮膚在量測完後無法重複量測, 因為皮膚通過電流後會出現極化現象, 如果再量,量測結果將會失準。 再來就是由於量測時必須通過電流, 皮膚的乾燥, 量測時的力道都會對量測的結果造成較大的誤差。 傳統的經絡儀,由於以上的限制,造成使用上的功能有其侷限性。 多年來,大部分的經絡儀使用者,判讀檢測的結果,還是以傳統的中醫理論為主。多年的經驗下來,只有部分的中醫師認為經絡儀的檢測結果與病人病情有關連性,其餘則認為關聯性不足。 直到2010年,新型的經絡儀開發完成。 新型經絡檢測儀檢測時無需於體表輸入電流,同時也不受體表狀況的影響。根據克里安照相技術的研究發現,所有生物的皮表周圍都具有一層向外發散的生物氣場,這個生物氣場就是生物的電磁場,在高電壓產生的高頻環境中即可將此生物氣場透過影像技術拍攝下來,此生物氣場依據研究對象的能量不同,可向外放射約3~6公分左右。東吳大學物理系的陳國鎮教授研究發現,經絡就是人體電磁波傳播網路,經絡中所運作的電磁波其實就是中醫所說的"氣"。電磁波的振幅代表"氣"的強弱。氣越強則振幅越大,代表運作較亢奮;反之則較虛衰。生物體內的電磁場來源是在細胞膜當中鈉、鉀離子的幫浦機制過程中產生離子的流動,這些微小的流動會根據安培定律產生微弱的磁場。採用電磁感應技術的經絡檢測設備運用對磁性具有高度敏感的元件來感測生物體的磁場訊號,當經絡的電流通過而出現微弱磁場,感應元件就能夠立即偵測到訊號,經過繁複的運算後可以量化非常微弱的磁信號,並通過連接線傳輸到信號處理系統上。這種檢測方法的靈敏度、穩定度與準確度都相當高,在短時間連續檢測的測試中,可以相當高的一致性,也可以很快速且靈敏的呈現治療的效果。 新型經絡儀重複量測的能力,讓中醫研究有了新的可能。使用者現在能夠在調理前,調理後,量測經絡, 觀察調理對於經絡的影響。透過這種研究,讓我們能夠對身體內部的運行,有新的發現。 2015年,[人體使用手冊] 作者,吳清忠老師,在台北建立了[經絡科技養生教室]。透過新開發的養生工具,設計了一套以自癒理論為核心的